京东物流的12年


发布时间:2022-03-31 14:00:06

京东物流的12年

在10月29日举行的2019年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京东物流集团CEO王振辉表示,“基于对物流、技术和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判断和共识,京东物流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建供应链产业平台(OPDS)。”
 
京东物流集团CEO王振辉
 
 
这也可以看作是京东物流12年发展历程中,围绕“体验为本、效率制胜”这个核心战略的又一次转变,也是京东物流从服务成品配销B2C到服务端到端B2B的一次转变。
 
1.诞生
京东在2007年正式宣布开始自建物流,随后位于北京东三环的潘家园站的第一个站点正式营业,开启物流起航之路。2012年8月注册成立“京邦达”公司,此后,京东物流也把8月18日这天定义成京东物流的生日。
 
成立之初,京东物流更多的是基于提升消费体验去打造的物流平台,更多的场景在于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到快递员送货上门。
 
京东物流的核心是通过自建物流体系在全国不同的几大城市建立区域仓运营。然后根据购买数据、规模的大小,完成库存及时补货,再从仓储送到消费者家里,实现点和点之间的配送。 
 
京东物流仓配一体化的模式,通过建设越来越多的仓库,使货物离消费者越来越近,导致货物移动的距离越来越短,所以速度越来越快,成本也越来越低。因此当时京东物流的模式是希望通过这种正向循环来提升消费者体验。 
 
这也被认为是京东的“杀手锏”,不仅让自身物流费用降低,还会提升消费者体验以及让全行业受益。 
 
京东通过自建物流的模式,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仓储、配送设施以及全自营的队伍,支撑了京东零售过千亿的业务规模。从2010年到2015年,京东物流开始追求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济效应,通过建设亚洲一号,将京东物流的客户时效和服务标准打造成为全球标杆之一。到2016年,京东物流全面转向开放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着手为产品筹备社会化开放。
 
2.独立
2016年11月23日,在公布2016年Q3财报一周后,京东物流品牌化出炉。将“京东物流”作为品牌,向社会开放三大服务体系:仓配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快递和物流云。这是京东物流业务首次正式全面开放,此前,仅服务京东自营和POP平台第三方卖家。 
 
这一次品牌开放,当时也令很多龙头物流企业感觉焦虑。毕竟有着近10年自营物流成熟体系的京东物流,完全可以成为一家比同行更好的社会化物流企业。 
 
2017年4月25日,京东物流正式宣布独立物流业务,以子集团形式运营。当时,京东物流还确立了一个目标:在五年后(2022年)成为年收入规模超过1000亿的物流科技服务商。 
 
以往京东物流的组织架构是围绕运营为核心来设计的,在京东物流独立运营后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组织架构调整。2017年(独立的第一年),京东物流正式成立开放业务部,这一次调整可以让业务端拥有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权和决策权。 
 
2018年8月,京东物流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组织升级,形成了“1844”的体系。确立了从运营、财务和组织去全方位打造效率至上的竞争体系。
 
整个体系分为前台、中台、后台三个单元,这一次的组织架构调整也被看作是开始把更多的经营目标下放到产品条线去,通过强化产品的能力或者产品体验去强化经营,为京东物流创造更大的规模和营收,也把订单规模密度和管理精细化作为升级的核心。 
 
近期,王振辉也在公开场合提到,围绕“体验为本,效率制胜”核心战略,未来几年京东物流比较重要的两项工作:
 
1)深入推进B网、大件、冷链网建设,做好网络协同,不断打磨、升级标准产品,实现内外部客户比例各50%,同时优化履约费用率。这是坚定的开放战略,也是衡量京东物流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数字;
2)加快产地供应链平台的建立,实现从采购、生产到流通、消费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发挥供应链价值最大化。
3.开放
自京东对外提出基于消费变革和技术更新带来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后,就明确要从零售走向“零售+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在这场深层次的变革和战略转型中,京东物流是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和核心组成部分,也在从自有走向公共服务。 
 
纵观物流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变革都是两股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是消费和产业的升级;二是技术的突破。这两股力量交互作用,牵引供应链的“权力中心”不断转移,物流在整个商业系统中承担的作用和角色也在不断升级,进而推动物流不断演化。 
 
2017年12月8日,京东物流提出以“3S”——短链(Short-chain)、智慧(Smartness)、共生(Symbiosis)为特征的无界物流发展方向,为全面开放作出准备。 
 
从最早的仓配一体化业务开放,到近一两年六大产品(快运/冷链等)的推出、个人快递等新业务的上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9年8月13日,京东集团发布的2019年Q2财报显示,整个集团净收入为1503亿元,其中净服务收入达到168亿元人民币(物流以及其他服务收入占比34%,粗略估计Q2京东物流非自营收入是57亿),以开放物流业务为代表的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同比增长98%,继续保持在90%以上,高于总收入增速。同时,财报也透露,经过多年布局,京东物流目前已实现盈亏平衡。 
 
另一个开放是下沉和国际。 
 
渠道下沉是京东2019年很重要的一个战略,下沉对物流来说就是要以更快的速度把货物送到消费者手里面,所以京东物流推出“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升计划,内部称之为“4624”,即四到六线城市,24小时内送达。 
 
在过去的9年,京东物流通过“211限时达”(2010年推出),打通了一二线城市最高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物流通道。 
 
京东物流希望通过“4624”以更快的速度把货物送到四到六线城市消费者手里面。王振辉表示,“下沉不光是京东物流的战略,也是集团战略,更延伸来说,它也是我们开放战略。” 
 
以往,京东物流凭借自营的优势已打造高水平的产品服务能力,但下沉的供应链建设思路将要打破原有的模式,通过开放共生的体系,利用产地的资源,把当地的车、当地的仓、当地的农户能力结合起来。 
 
而国际业务也被京东物流定为主战场之一。在王振辉看来,“首先跨境业务,中国到全球的双通路线的生意就非常大,无论是跨境小包还是其他形式,都有很大的机会。同时,京东物流在泰国、印尼等一些国家通过技术出海提升当地物流效率,已经验证成功。另外,京东物流的技术,也是可以通过共生的手段,在国外持续发挥很大的潜力。”
 
4.转型
10月29日,京东物流正式对外提出“供应链产业平台(OPDS)”,基于不同属性的产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动供应链对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与技术赋能。 
 
这可以看作是京东物流的一次华丽“转身”。 
 
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供给端的商业主流业态趋势会由原来B2C到C2B转变,供应链也会由推动式转变到拉动式,未来会呈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B2C的成品配销改变的是消费者的体验,而端到端B2B的产业供应链的根本性是优化成本结构。所以,在产业互联的趋势下,打造一个智能、共生的产业供应链平台将是未来物流行业的新趋势。
 
根据王振辉的描述,供应链产业平台的构成分为全供应链服务(产地供应链和销地供应链)以及供应链技术平台。 
 
全供应链服务:通过将产地和销地网络的打通,聚焦“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实现从采购、生产、到流通、消费,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真正打通产销全链路。
 
供应链技术平台:基于机器人、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构建供应链业务与数据中台,推动产业供应链技术标准的建立及效率提升。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技术的成熟发展,将会深入影响物流的每一个环节,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将反向指导上游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这一次,京东物流构建供应链产业平台后真正要做的是,从采购开始,到生产、制造,整个前端的环节,通过技术的力量,变成标准化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可以综合计划、运输、仓储等形成一体化的服务,达到各方共同协同。 
 
依托智能科技,通过打通供应渠道、物流平台、服务场景、消费需求等多维度的界限,深度融合,共建价值网络,嵌入到生产、流通、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为B端、C端、G端等多用户创造随时随处随需、触手可得的价值体验升级。 
 
回看物流历史上每一次获得突破性发展的背后,其实都离不开消费与产业、技术变化的影子。如今,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使整个物流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已成为目前物流行业最强烈且迫切的需求。 
 
今天,京东物流已经走过12年,从一个物流部门变成一个企业物流,再从一个企业物流演变成物流企业,再到现在的产业供应链平台。我们可以看到京东物流正在不断的变化,从以“减少商品搬运次数”为核心进行设计的自营物流,到通过技术创新、智慧化的物流体系以及网络化协同去构建共生物流生态。 
 
随着京东物流进一步推进产业供应链平台,在单量增长、规模效应下成本下降的同时结合仓配一体服务能力 ,六张(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 )物流网络,高品质服务的产品体系以及数字供应链(智能平台)能力这些核心优势,未来成长值得期待。